查看原文
其他

中美开战,谁的损失更大

2016-10-24 战略前沿技术

本文由蓝海星智库(SICC_LHX )授权转载,作者:柳正华


2016年7月29日,美国兰德公司发布报告《与中国开战,想所不敢想》(下文简称《报告》),对中美可能的开战形式进行了研判,分析了中美之间可能爆发的四种战争场景:短期高强度战争、长期高强度战争、短期低强度战争、长期低强度战争,分别对2015年和2025年两个时间节点爆发战争时双方军事损失、经济代价、政治影响等方面进行了评估。这是兰德公司继2015年9月的《美中军事计分卡:1996-2017年期间武装力量、地缘与变化的权力平衡》分析了中美南海冲突之后,再次对中美冲突想定进行研判,总的结论是:中美两国均不会出现预谋战争,但一旦危机管控不当,可能会诱发战争,并极大可能是长期高强度战争;在中美战争中,无论战争形式如何,无论是2015年还是2025年,我国均将遭受比美国更加严重的政治、经济、军事损失,但随着我国军力的发展,2025年的损失相对降低,但依然无法取胜。


一、中美之间不可能出现预谋战争,但危机处理不当会引发战争,双方需要加强危机管控

《报告》认为中美之间不可能出现预谋战争,这是兰德公司近年来一贯的立场。中美冲突的主要导火索是危机处理不当,两国敌意可能被引发,并最终引发战争。报告表示,随着我国军事能力的提高,一旦中美开战,美军并不能确保战争按自己预料的方向发展。

鉴于双方均拥有强大的军事实力,两国军方都为战争的可能爆发制定了方案,并在面临危机时,为夺取后续作战优势,双方均可能先发制人的发动打击。

《报告》分析,目前我国在东海、南海地区面临严重的领土主权申索问题,由于美国的横加干涉,均与美国存在潜在冲突,当危机发生时,擦枪走火引起意外冲突的风险将提高。中美两国应扩大和深化两军理解,并采取措施,减少误解和误判的风险,强化危机管控。


二、中美战争一旦爆发将很可能是长期高强度战争,两国领导阶层应纠正高强度战争不会长期持续的谬误

《报告》分析认为,中美固有的认识却认为双方不会发生长期高强度战争,这一谬误有极大危害。因为在实际作战中,双方很难控制战争进程,我国在战争初期遭受巨大损失后,不会终止作战,而是会最大限度的谋求胜利;根据美国战争史,美国在受到巨大损失后无心继续作战的可能性非常低,这种形势最终将导致两国陷入持续、高强度、高损失的战争。更有甚者,两强的持续战争,可能让众多第三方卷入其中(不仅仅是战前盟国),持续很多年并波及其它地区,20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就是这么发生的。

《报告》认为,这一判断谬误最终可能诱发巨大灾难,中美两国需要慎重考量战争后果,这对于双方决策大有裨益。


《报告》研判,在2015年的高强度战争中,我国在遭受的损失要远超美国,海上平台和沿海基地将遭到严重攻击,美国损失也会很大但没有我国那么严重。除了先发制人袭击美军,我国的最佳选择是快速结束战争,但这也非常困难。

到2025年,随着我国军力增强,我国拒入/限动能力可增加美国打击部队的损失,反过来会减少我国损失,中美在2025年的损失差距会比2015年的损失差距小,而且随着战争变为长期对抗,美国2025年可能不会占有决定性军事优势,但只要美国仍然愿意战斗,我国就无法在军事上赢得胜利。

《报告》认为,中美长期战争中,美国军力将有较大损耗,我国军力则面临全面损耗,将对该区域和其他区域的战后安全产生影响。而美国则面临全球控制力减弱,可能丧失全球霸权地位。双方没有明显赢家,也没有任何一方可获得控制权,重大的损失将引起双方更深的不满,因此协议休战的可能性较小。


四、中美长期高强度战争将对我国造成比美国更加严重的经济代价,GDP损失可能高达25%-35%, 但我国不会妥协

《报告》分析,在长期高强度战争中,我国整体GDP将下降25%-35%。美国整体GDP将下降5%-10%。

《报告》认为,鉴于中美经济现状、重要性及相互关系在2025年前都不会发生质的改变,因此2025年的经济损失与2015年不会有太大变化。总体来说,除非中美战争短暂或轻度,否则其造成的经济危害对我国比对美国大得多。但同时《报告》也指出,即便遭遇严重经济代价,但并不意味着我国不愿或无法承受这样的代价而放弃战争。


五、中美战争中,我国面临更多的国际政治压力,美国则面临更多的国内政治压力

《报告》认为,对比美国和我国的政治影响,在不考虑战争强度的情况下,我国领导人在短暂冲突中面临较小内部反对,而美国领导人可能从一开始就会面临强烈反对、党派指责。此外,我国领导人愿意并且有能力安抚国内反对者,尤其是我国的爱国支持者在面临国家利益相关冲突时,爱国情感普遍比美国人更加强烈。但在长期高强度战争下,面对巨大代价,我国可能面临比美国更严重的国内动荡。《报告》指出,如果我国领导人和精英们强烈感到冲突事关国家主权和尊严等事项,民间的任何反对都不会迫使政府停止战争,但民间的反对会对国家战争资源紧的缺性构成威胁。

在国际政治上,《报告》认为我国可能陷入比较孤立的境地。美国能得到欧洲、日本、印度的广泛支持,印度可能加强中印边境地区战备级别,以迫使我分兵应对;欧洲则会为美国提供政治支持,并在欧洲地区对抗俄罗斯对东欧的威胁,解除美国后顾之忧,同时在任何有可能用于战争的货物、技术和服务出口方面对我国实施禁运。日本则可能直接卷入战争,此举将减少美国从其它地方调动军事力量的需要,并拉大中美战争损失差距,可能使我国参战时间更长,投入经费更多,我国可能扩大对日本打击范围。根据冲突原因和发生地域,其他东亚国家很可能不同程度站在美国一边,如韩国、菲律宾、澳大利亚等,他们的支持可能加剧我国军事损失。而我国方面,战争中可能仅能得到俄罗斯和朝鲜的支持,形势相对孤立。


六、启示

1、《报告》意在对我国进行威慑,借此动摇我国捍卫海上领土之决心

当前,我国在东海、南海均面临较为严峻的领土危机,美国霸权主义作祟,横加干涉,并一手导演了所谓的“南海仲裁案”,引发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我国在领土捍卫上,采取了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并不畏美航母编队威慑,针锋相对的在南海地区举行了大规模实弹演习,充分表明了我国坚定捍卫领土主权的决心。

在美方看来,此举是我国不遵守国际规则、加重地区危机的表现。《报告》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出台的,意在从侧面告诫或指责我国政府:我国的举动加重了南海地区危机,容易引起中美地区对抗,一旦管控不利,很可能引发中美大规模战争。并指出无论是何种形式的战争,我国将遭遇失败,并承受比美国严重得多的损失,哪怕我国拒入/限动能力再发展10年,技术水平再先进,也无法战胜美国,不要幻想美国在遭受一定损失后退出战争而获得战争胜利。

《报告》对我国政府的威慑意味明显,无非是希望通过战争损失分析,动摇我们敢于战争、捍卫领土的决心,从而在南海斗争中,取得心理上的主动地位,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效果。

2、中美战争中我国可能遭遇更严重的物质损失,但美国可能遭遇更严重的政治危机,我们并不是处于绝对的被动态势

毋庸置疑,中美战争,面对强大美国海空军力量,即便面靠本土作战,我国无疑将面临巨大的政治经济损失,并可能造成我国经济倒退几十年(GDP损失25%-35%),危害极大。

但我国几十年的军力建设、完备的国防工业能力也将为战争提供坚实的基础,美国打一场伊拉克战争、阿富汗战争尚且伤筋动骨,何况与我国开展一场旷日持久的全面海空军对抗,其必然也将遭遇严重损伤。

当前,全球正从一超独霸向多极化方向发展,北约虽以美为首,但内部并非铁板一块,巨大的政治经济利益纷争使得欧洲各强均各怀鬼胎,一旦美国实力受挫,其全球霸权地位势必动摇,二战时期的英国就是其前车之鉴。

因此,中美对抗,其损失对比远远不是《报告》所分析的这么表面化,相较而言,美国更应该忌惮与我国的战争,毕竟国家GDP的损失可以重建,而世界霸权地位的奠定,却非一朝一夕能夺回来,这期间巨大的政治、经济利益损失,美国心知肚明。

但战争终究是国之大事,我国应在全面充分研判战争风险、战争损失的前提下,做好相应应对措施,争取和平捍卫卫国家主权利益的同时,不惧怕战争,才能最终制止战争,保卫国家安全和领土主权。

3、继续重申了其信任盟友、依靠盟友,形成集体作战优势的策略

美国近年来的安全战略、军事战略及海上战略中,越来越强调盟友的作用,如在美国2015版《21世纪海上力量合作战略》中,将与盟国和伙伴国的海上力量合作,提升到与美国军力全球部署同等重要的位置,以求采取联合作战和作战支援的方式,扩大美军作战优势,分化、瓦解敌方军力。

《报告》中继续体现了这一策略,在中美战争中,美国将广泛联合欧洲、日本、印度、澳大利亚等国家,对我国实行多方围堵、挑战、制裁、禁运、威慑甚至直接交战等,以达到削弱或分散我作战实力、不战或小战而胜的目的。



兰德报告《与中国开战》

来源:IPP评论(ID:IPP-REVIEW)

编者按在中美绝大多数国际问题研究者和外交官看来,中美两国在可预见的未来几乎没有发生军事冲突的可能性。然而越是这样乐观,政策研究者似乎越应该考虑到一旦发生冲突的应对措施。美国兰德公司在这方面又走在了前面。这家美国著名智库今年早些的时候报告就是围绕着中美潜在军事冲突而展开,想诸人不敢想之事。IPP评论独家翻译了这份长达46000字的报告,今天首先推送的是报告摘要版。


随着美国的军事优势减弱,美国对与中国的战争是否能符合其既定的计划并不自信。中国日益增长的军事实力,特别是其反介入和区域拒止能力(A2AD),意味着美国难以在战争爆发时掌握控制权,摧毁中国的防御并取得决定性的胜利。考虑到这一点,本报告将分析中美之间战争的可能形式,对双方可能造成的损失和影响,美国应该做好的准备,以及战争爆发后美国如何在战争目标和战争成本上取得平衡。

我们假定中美战争是常规的、区域性的,主要由水面和水下舰艇、空中战机和导弹等发动,以及空间和网络对抗。我们假设战争在东亚地区进行,包括中美之间潜在的热点地区以及所有中国部队的驻在地。而双方的远距离军队部署和不断增强的追踪打击能力会将西太平洋大部分地区都变为战场,并带来严重的经济后果。双方不大可能会使用核武器,即便是发生了激烈的武装冲突,双方都不会认为其损失和前景惨烈到要冒险首先使用核武器来打击报复。考虑到中国有限的军事实力,我们假设中国不会攻击美国本土,除网络战外。相反,美国对中国的非核武器打击覆盖面会很广。我们限定以2015至2025为研究时间段。

思考与中国的战争,更重要的是要考虑到军事实力的发展。传感、制导、数字网络和其他用于锁定敌军的信息技术,已经先进到中国和美国的军队都能严重威胁到对方。这促使双方发展出能先于对手打击的手段。在这种情况下,战争从一开始就倾向于双方互相进行猛烈的攻击,但双方都无法完全制服对方,而且双方在军事和经济上都具有丰富的资源和持续作战的能力。

中美间的冲突不大可能会涉及大规模的陆地作战。此外,中美双方军队强大的常规反击能力,会在几个月内消耗双方的军事力量。在这之后,双方将在工业技术补给和人口动员上展开竞赛,这一结果取决于多个因素,有一点肯定的是,双方的投入会不断攀升。

尽管这份研究报告主要是提供给美国的决策机构,然而我们也希望中国的决策者能仔细思考与美国战争可能产生的结果,包括对中国经济发展的破坏和对中国内部平衡与凝聚的威胁。我们在公开信息中并没有发现中国领导层对这一问题给予足够的关注。


四个案例分析

影响战争类型的因素主要来自两个变量:强度(从温和到严峻)与持续时间(从几天到一年甚至更久)。因此,我们会分析这样四个关于战争类型的案例:短期低强度型、长期低强度型、短期高强度型以及长期高强度型。关于强度的主要决定因素是:中美政治领导人在一开始就是否授权予军方为实现其计划而对敌对力量毫不犹豫地使用武力。而关于持续时间的决定因素如下:假设双方都拥有足够的物质力量来打一场持久战争,是否有一方在某一时刻丧失战斗意志或者估算继续这场战争将得不偿失。

我们将各个案例的影响分为军事、经济、国内政治和国际关系几类。军事损失包括飞机、水面舰艇、潜艇、导弹发射器和储备,以及在面对网络和反卫星战时显得日益脆弱的信息通讯指挥攻击系统(C4ISR)。经济损失包括贸易萎缩、消费以及海外投资的收入(能源通道被封锁已计入了贸易萎缩当中)。一旦网络战争从军事领域扩展到民用领域并影响关键的信息基础设施,那么经济活动将进一步被扰乱。国内政治影响的范围包括从反对战争政策和威胁国内稳定。国际上的反应包括支持、反对和摇摆不定。

近年来军事科技进步的步伐,尤其是中国的反介入/区域拒止(A2/AD)能力、双方的网络战与太空站水平,预示未来十年可能出现的巨大变化,使得2015年与2025年的情形截然不同。到2025年,经济领域同样会出现巨大变化:中国可能超过美国成为最大经济体、中国海外投资持续增长以及两国经济都将比以往更加依赖计算机网络。尽管这还不足以从性质上改变战争对经济的影响。想要尝试说明十年之后战争对国内政治和国际关系的影响则需要更多的深思熟虑。因此,2025年与2015年的分析仅仅在军事领域有所差别。


四个案例及其代价、影响等如下所示:

短期高强度型

如果中美的任一方领导人授权他们的军事指挥官为实现战略计划对敌方采取有力的军事打击,一个高强度的武装冲突将可能爆发。在2015年,美国海空军力量将会损失重大,包括受损的航母和地区内的空军基地。但中方的损失将会更大,包括内陆地区的反介入/区域拒止系统。不用多久,双方都将会清楚地意识到,随着战争的持续,在战争早期就已对美军有利的战损比将会继续扩大。

到2025年,尽管美方的损失会因为中国反介入/区域拒止(A2/AD)能力的提升而扩大,同时也意味着中国的损失会减小,但中国的损失最终还是会比美国大。届时,持续的战争最终是否还有赢家将不得而知。在经济方面,即使是短期高强度战争也会对中国的全球贸易带来巨大冲击,要知道中国的贸易绝大部分都要路经作为战场的西太平洋地区。而美国的经济损失将很大程度上被局限于与中国的双边贸易。国际和国内政治影响将非常有限。

长期高强度型

在2015年,高强度战争的时间拖得越长,对中国的影响会越糟。到2025年,战争前期的不确定结果可能会促使双方不计损失地投入战斗。虽然那时美军取胜的前景不如现在,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必然会取胜。随着战争的持续深入,从黄海到南海,西太平洋的大部分地区会给海运和空运带来危险,随之而来的贸易量和能源供应的大幅缩减,会严重损害中国的经济。战争的时间越长、强度越高,则越有可能将其他国家牵扯进来,特别是美国在这一地区的盟友——日本。

短期低强度型

考虑到难以迅速取得军事胜利、失去控制权的风险和可能造成的经济损失,中美双方的领导人也许都不大会授权全面打击对方,因此战争将会是以最小的军事损失的形式,有限的、低强度的、零散的和没有结果的。假如双方的领导人有足够的政治智慧且都有相互妥协的倾向,那么这场冲突能在造成重大经济损失以及国内国际政治震荡之前结束。

长期低强度型

如果战争是可控的且损失是可以接受的,那么双方将会持续低强度的对抗以避免需要妥协的政治代价,由于双方都无法在军事上取得上风,这种对抗会持续一段时间。与此同时,尽管双方战斗是有限的,但经济的损失会不断攀升,尤其是对于中国而言,随着时间的推移,国内和国际的政治压力会加剧,尽管其必然性不如长期高强度型的那么高。


这些案例表明,中美双方强大的常规反击力量将会在战争初期通过毫无约束的(尽管还是非核的)敌对行动造成主要的军事损失。一旦某一方军队得到授权可以进行军事打击,那么双方管控冲突的能力将会大打折扣。双方都会把先发制人的打击视为减少战争损失和保持优势战力的最佳方法。这凸显了双方在常规打击力量和作战概念上内在的不稳定性。

到2025年,中国强大的反介入/区域拒止(A2/AD)能力将会大幅降低中美间的战损比。不过届时中国的损失仍将是惨重的,而美国方面,尽管会比中国少,但必将比2015年时要惨重。即使美国取得军事胜利的可能性在降低,但中国要取得胜利却仍然遥不可及。因为双方都有能力持续重创对方,任何一方都不愿意接受失败。历史经验表明,具有极大破坏性但却陷于僵局的战争不会促使任一交战方同意停战。一个高强度、漫长且望不见尾的战争会让双方都陷于衰弱,无力应对其他威胁。

 

非军事因素的重要性

军事对峙的形势意味着战争可能最终由非军事因素决定。这些因素在当下和未来都有利于美国。虽然战争会损害双方的经济,但对中国的破坏可能是毁灭性的和持续的:在长达一年的战争里,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大约会下降25%至35%,相比之下,美国的GDP会下降大约5%至10%。即便是低强度的冲突,除非及时结束,否则依然会削弱中国的经济。一场长期和高强度的战争,可能会破坏中国的经济,拖慢它来之不易的发展,并引起广泛的困难和混乱。

这种经济损失可能会转而加剧中国的政治动荡并鼓励中国的分离主义分子。虽然其政权和国防力量可能可以承受住这样的挑战,但这样做可能会在一场非常艰难的战争中增加压力、加重生产负担并破坏中国政权的合法性。相反,美国国内的党派纷争可能会影响其作战能力,但只要是常规的冲突,不管多长时间和多严重,就不会危及社会稳定,更不会危及国家生存。不断升级的网络战,虽然对双方都有害,却可能恶化中国的经济并削弱政府控制群众不安的能力。

总的来说,在一场长期和高强度的战争中,国际反应也可能有利于美国。美国的东亚盟国的支持可能降低中国的军事把握,俄罗斯、印度和北约的反应可能影响较小,并且北约能抵消俄罗斯在欧洲的机会主义威胁。日本的卷入是可能的,如果它成为潜在争端的当事国;而假如其领土(美国军事基地所在地)被袭击,日本的加入就几乎是确定的。随着东京对宪法限制武力使用的解释更加宽松以及在日本军事能力上程序的改进,到2025年,日本的加入可能在战争的过程和结果中都发挥作用。中东的加剧动荡对中国和美国的利益都是有害的。

这些分析强化了一个共识,即中美间战争将是灾难性的,以至于双方都应高度重视避免这种战争。对巨额代价的预期使得有预谋的战争变得不太可能,这也要求双方政府强有力的危机管控能力和对军队的政治领导。考虑到对方先发制人带来的严重后果,在战争一开始保持相互克制可能既关键又困难。实际上,它需要双方都有合作的能力,即便是在战争开始之后。因此,领导人之间紧急和直接的对话,在可能导致敌对行为的危机时期以及战争已经开始的时期都非常重要。


由于美国可能无法在一场高强度战争中实现完全控制、获胜,或避免重大损失,它必须防止自动发起(如果不主动发起)一场激烈和迅速的冲突。这就要求最终要由总统批准实行军事计划的安全保证,而这反过来又要求军事指挥官们为总统提供一系列可行的选项。

尽管A2D2能力得到提高,中国在一场高强度战争中仍会损失更多,并且它在高技术、快速战争中军民协调的经验还很少。中国领导人认为军事现代化的未来是指向一场短暂和成功的战争,这种想法是不明智的。更可能的是一场严重的、旷日持久的、军事上没有结果的战争,而经济、政治和国际影响都可能有利于美国。中国有跟美国一样多的理由,去阻止对一场迅速而激烈的冲突的军事计划的自动执行,包括做出政治决策的明确要求。


美国军事行动建议

当中美冲突爆发时,中国对美国军队的打击程度取决于中国对美国行动的预期估计。美军不应指望在中美发生冲突时,能够按计划第一时间摧毁中国的“反介入/区域拒止”力量。缺乏随机应变的能力不仅会削弱危机稳定性,让中国先发制人,还增加在一开始就不可避免地自动爆发激烈战争的危险性。而且,美军不应预判或限制美国总统的选择,比如只提供一个计划来应付突发的常规战争,也不应让美国毫无准备地执行预备计划。这样做有利于增加危机稳定性,并且至少可以在大体上提醒美国军队重视对于长期高强度战争的准备,同时让中国知道美国对此的重视。如果意图在中国的“反介入/区域拒止”能力能够对抗美国之前对其进行打击,美国就须承担更大的风险,因为可能在摧毁中国的“反介入/区域拒止”能力之前,美国就要应对它的攻击。

美国在采取措施以免危机恶化和避免使用暴力手段的同时,应设法削弱中国的“反介入/区域拒止”能力的影响,如投资建设生存性更强的武器平台和增强美国的“反介入/区域拒止”能力:导弹、潜艇、无人机、无人机发射平台、信息技术 、反卫星武器。美国的“反介入/区域拒止”能力可以打击中国获胜的信心,同时增强危机稳定性以及冲突中关键初始阶段的稳定性。但这种能力并不能恢复美国的军事统治地位和控制力,或减少美国在激烈冲突中的大量损失和经济成本。

考虑到全面备战可能需要的高成本和与中国发生的战争的低概率,美国应谨慎做好一定的准备:

  • 提高对于高强度军事行动的维持能力和在其中的生存能力

  • 提高同盟和邻近中国的伙伴的核心军事能力,以及与他们协作的能力

  • 与日本和其他东亚盟友制订应急计划

  • 和北约协商关于与中国冲突的突发事件,包括俄罗斯和伊朗的预期反应

  • 采取措施减轻中国对关键产品的干扰

  • 采取措施以阻止中国进口战争关键物品(如石油)


美国军队借助于《美国法典》第十卷和共同合作,可以通过以下行动发挥作用:

  • 投资发展应对“反介入/区域拒止”能力——比如,机动陆基导弹和综合防空以扩大中国海陆空三军的预期损失。

  • 估算需求武器和货物以应对长期高强度战争


由于美国的以上行为可能会被中国理解为敌意,美国和美国军队同时也应提高中美军事理解的广度和深度,采取措施以降低误解与误算的风险。


结论

尽管精准优势增强了中国反击作战能力并削弱了美国军事领域的统治地位,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就取得统治地位或胜利。中美战争可能爆发于双方的毁灭性打击下,且战争难以控制,将会持续多月或数年。在这场中美战争中不仅没有赢家,还会给双方的军事力量带来巨大损失。这场战争持续越久,经济影响、国内影响和国际影响就越重要。然而这些非军事影响在严重影响中国的同时,也大幅削弱了美国经济以及应对国际挑战的能力。美国要为与中国爆发长期、高强度战争做好合理准备,但同时也应计划好控制战争的范围、强度和持续时间;强化文官对军队的控制;并且不论在和平时期、危机时期、战争时期,都要扩大与中国的交往。(完)

注:本文系兰德公司最新报告《与中国开战:想不敢想之事》的绪论部分,全文46000字将陆续刊登于IPP评论公众号。

一网打尽系列文章,请回复以下关键词查看:

创新发展习近平 | 创新中国 | 创新创业 | 科技体制改革 | 科技创新政策 | 协同创新 |  成果转化 | 预见2016 | 新科技革命 | 基础研究 | 产学研

前沿科技颠覆性技术| 生物 | 仿生 | 脑科学 | 精准医学 | | 基因 |  基因编辑 | 虚拟现实 | 增强现实 | 纳米 | 人工智能 |  机器人 | 3D打印 | 4D打印 | 太赫兹 | 云计算 | 物联网 | 互联网+ | 大数据 | 石墨烯 | 能源 | 电池 | 量子  | 超材料 | 超级计算机 | 卫星 | 北斗 | 智能制造 | 不依赖GPS导航 | 通信 | MIT技术评论 | 航空发动机

先进武器中国武器 | 无人机 | 轰炸机 | 预警机 | 运输机 | 战斗机 | 六代机 |  网络武器 | 激光武器 | 电磁炮 | 高超声速武器 | 反无人机

未来战争未来战争 | 抵消战略 | 水下战 | 网络空间战

领先国家俄罗斯 | 英国 | 日本 |  以色列 | 印度 

前沿机构战略能力办公室 | DARPA |   Gartner | 硅谷 | 谷歌 | 华为

热点专题:军民融合 | 民参军 | 工业4.0 | 商业航天 | 智库 |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 | 基金 | 装备采办 | 博士 | 摩尔定律 | 诺贝尔奖

前沿人物钱学森 | 马斯克 | 凯文凯利 | 任正非

专家专栏黄志澄 | 许得君 | 施一公 | 王喜文 | 贺飞 | 李萍 | 刘锋 | 王煜全 | 易本胜

全文收录2016文章全收录 | 2015文章全收录 | 2014文章全收录

其他主题系列陆续整理中,敬请期待……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